竹林镇坚持“三评”30多,发展根源
说起“三评”,在巩义市竹林镇大街上,随便拉一个人都能讲得头头是道,“外人可能不了解,但在我们这儿妇孺皆知”。
“三评”即“群众评党员、党员评支部、支部评党委”,竹林镇的带头人们把这作为保障发展的制度,一坚持就是30多年。
如今,昔日温饱线都难以达到的穷山村,一跃成为河南的“百强镇”之一,2013年社会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。
传统
“三评”活动坚持了30多年
竹林镇的“三评”,即“群众评党员、党员评支部、支部评党委”,始于1983年,党委每年组织两次评议活动。作为竹林镇的带头人,赵明恩见证了这里的30年巨变。刚开始,竹林镇的干部只顾自己办企业,党员会、支部会都开不起来。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经过七天七夜的激烈讨论,最终确定走共同富裕的路子。
这种“民主讨论”的模式不断完善,形成了现在的“三评”制度,无论大事小事,群众都有发言权。干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有问题,就可以在“三评”活动上指出,竹林镇先后有8名中层干部因此被免职。
群众发表的意见,涵盖新农村改造、街道卫生、公共场所禁烟等各个方面。“30多年来,我们征集了上万条意见和建议,件件有着落,事事有回音。”赵明恩说,“三评”是一面镜子,干部工作干得咋样,用它一照全知道。
评价
“三评”让发展少走弯路
“‘三评’对竹林镇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没有群众监督,竹林镇的发展可能会走很多弯路。”赵明恩说。
竹林镇发展的第一个关键,是工业的起步。1983年起,竹林镇依靠资源优势,以耐材生产起家,先后建起了一批规模企业,实现了地方经济的第一次飞跃。
随着国家战略布局的调整,竹林人又开始适时调整工业结构,明确提出新建工业项目“三不上”原则,即“不是高科技项目不上、不填补国家或省内空白的项目不上、有污染的项目不上”。这项原则,使竹林镇拥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。
“关乎全镇人民的大事,一件也离不开‘三评’活动的智慧碰撞。”竹林镇镇长李书转说。
愿景
希望“三评”代代传承
“每年两次‘三评’,一次评出先进支部和优秀党员,一次产生一批‘十好’标兵。”李书转说,“十好”标兵评选已经坚持了29年,表彰了8200人次,其中在乡亲中间影响最大的是“好媳妇”标兵评选。
李丽霞8年前嫁到竹林镇,因长年照顾得病的公婆和哥哥年幼的孩子,被评为“好媳妇”标兵,她的故事在全镇传为佳话。
李书转说,竹林镇所有形式的活动,都是在“三评”基础上的延伸,目的是要为竹林镇带来文明向善的好风气。
“我们打算把这些都教给子孙后代,形成我们竹林镇世代传承的好传统。”她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