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晚报广告部

家长要如何教会孩子减轻压力,不要有自杀想法

2015/04/09  
 2007年,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,结果触目惊心: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考虑过自杀,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.5%。2012年,这一数据又增长了几个百分点。   如何在教育中引导儿童正确认识死亡,规划有意义的人生;如何选择正确的教育形式,带领孩子通过死亡直面生命的意义……这些都是当前死亡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。   死亡教育在我国仍是一株成长中的稚苗,开展死亡教育家长反对、学校无奈,针对这个尴尬的现状,袁卫星老师提出在追问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渗透死亡教育。希望您能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得到一点启发,获得一些思考。   死亡是一件能盖住所有人的斗篷   人为什么会死?人死后去哪里?死亡会不会痛?为什么死掉的是他,而不是别人?死是不是睡着?我还能看到死去的他吗?我可以活到像他那么老吗?难道医生、护士与医院没有办法让人不死吗?我想到死去的他会哭,怎么办……   当儿童忽闪着疑惑的眼睛,将这些叮当作响的问题摆在我们家长和教师面前的时候,死亡教育,已无可回避。   一篇文章的作者这样写道:   当5岁那年同学父亲因心脏病而猝死的消息闯入我的生活时,我震惊了——死原来如此之近;记忆中的无忧无虑远去了。“我会死吗?”爸爸妈妈笑我傻,他们的搪塞却更增加了我的烦恼。用孩童想象丰富的眼睛,我看见了百年后的自己:毫无知觉;然后被埋了、被忘了,世界那么美好,我却化作地下的尘土……一想到死,我就无法入睡,担心自己会在梦中死去,再也见不到旭日东升,就像朋友的父亲。   许多个日子就这样过去了,流向它们宿命的终点。我是焦灼的……你能想象吗?一个孩子花了好多年的工夫拼命想把死亡推开。她当然推不开……她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了;但是,她仍在寻找一个理由,她想赋予死亡一点儿真正的意义。   作者对死亡的困惑及人生意义的探求,是每一个儿童迟早都会遇到的问题。   一切绚烂和隐晦都烟消云散,对每个人来说,这就是死亡,是“去”,是“失”。死亡确实是一件能够盖住所有人的斗篷,从情感上来说,我们谁也不喜欢;但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,我们得承认它的公正性,承认它的力量和简朴。 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并应该重视、思考,讨论死亡问题。而对儿童开展死亡教育,意义则更为深远。   帮助儿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。随着年龄的增长、阅历的增加,儿童会亲身经历如长辈和宠物等的死亡;会通过各种媒介获知关于死亡的信息;会在文学、美术、音乐、电影、电视等作品中接触到关于死亡的描写……所有这些,都会给他们带来恐惧和焦虑心理。以健康的心态和儿童坦率地讨论死亡,有助于消解儿童不必要的精神恐惧。   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生死观,过有意义的生活。“死”是“生”的必然归宿,向“死”而“生”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。因此,既要引导儿童认识死亡,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存技巧,追求人生价值,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。   从知行走向情感态度价值观   当前的死亡教育,涉及生物、社会文化、经济法律、道德伦理、价值等多个层面。但无论内容有多宽泛,死亡教育均应从认知、行为走向情感态度价值观。   在认知层面,首先告诉儿童什么是死亡。   南京市少工委曾对南京市1068名在校小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生命意识的问卷调查。调查显示,认为“人死了,生命就停止了,不会再活过来”的小学生占60.30%,刚过六成。而近三成(27.62%)的小学生认为死亡是“在这个世界消散,去了另一个世界”,有10.67%的小学生视死亡为“睡觉、做梦”,甚至有1.87%的小学生认为人能“死而复生”。   对于死亡,有些孩子在认知上存在偏差。我们需要着重告诉孩子的是:生命只有一次。他有他的珍贵性——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珍贵的,每个生命的过程是有限的,每个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。他有他的特殊性——人的生命是种生命和类生命的统一,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,是肉体和精神、理性和感性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。他有他的发展性——在生命生成过程中,人的生命表现出特有的自觉、自为和创造,具有自主性和超越性的发展。而死亡,就是生命的终结,不可逆转。   在行为层面,从儿童自身的视角,我们需要引导儿童远离死亡。  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.5万名学生做调查,于2007年公布《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》,结果触目惊心: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考虑过自杀,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.5%。将该结果与截止至2012年公布的数据做比较,学生的自杀意念、自杀计划、自杀未遂等情况增长了几个百分点。   另外,根据全国妇联发布的《中国儿童发展状况报告(2003-2004)》,意外伤害成为当前我国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位死因。全国每年至少有1千万儿童受到各种形式的意外伤害,10万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,40万儿童因意外伤害致残。   可见,风险防范,是死亡教育中的必修课。学校和家庭应对儿童实施更加具体实用的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,使儿童在意外事故面前能自救,心理危机面前能自我调节;相信自己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的能力;运用正向焦点思考;寻找例外的经验;肯定“小改变”的价值;获得正向的回馈……   在情感态度、价值观层面,我们要通过教育,让儿童认识到人生的无常,通过三个角度活出人生的意义。   近年来,从青少年自杀者留下的大量遗书来看,他们反复提到的就是“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”、“没有必要再活下去了”、“没脸活了”、“生不如死”、“活在这世界上完全是多余的”,“活着没有意思”等。一些遗书中还提出了问题,如“我是谁?”“我为什么要活着?”“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?”……这种无意义感导致自杀者下定决心走上人生的不归路。   学校和家长要帮助儿童打破这种无意义感,可以从三个角度着手。   健康的身体。认识生命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,珍惜生命、尊重生命,敬畏生命。掌握与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相关的知识与技能,保持心理和情绪健康。   积极的心态。能够主动适应社会,与他人健康交往,勇敢面对挫折,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,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。   有意义的人生。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,具有独立之人格、自由之精神。合理规划人生,具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,追求生命的崇高与伟大。超越“小我”,关心国家、社会和人类,具有中国灵魂、世界胸怀和民胞物与的思想。

郑州晚报广告部

·联系电话:0371-65178533

·广告电话:0371-66330030

·24小时服务电话:13526529293

·电子邮箱:hngg2008@126.com

·上班时间:

·周一至周六(8:00-18:00)

·联 系 QQ:9164491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