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大学生为什么越来越少了?
北大、清华等重点大学教授调查发现,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。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。专家称,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,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,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。(8月6日重庆晚报)
重点大学农村学生越来越少,这不是个新问题,而是一个早已存在的问题。其实不光重点大学农村学生在减少,城乡大学生入学比例一直在持续拉大。
近年来,国内城市化程度发展迅速,但城乡人口比例中仍然是农村人占大多数。理论上来讲,高校里的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比例稍高才对。但城乡大学生比例为何逐年扩大鸿沟呢?这个问题其实不用专家回答,普通人就非常清楚明白,重要原因无非有二:一是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;二是城乡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严重不平衡。
城乡收入拉大,结果就是农村孩子受教育的选择性比城市孩子少得多。城市孩子入学前就可以上很好的幼儿园,可以上英语、艺术、音乐等培训班,多数农村孩子就没有这些机会。农村孩子为何没有这些机会,当然是市场没有为他们提供这些机会。市场不提供的重要原因是农村人穷,无力购买这类教育服务。
当下农村学生上高中的比例逐年减少,尤其是上重点高中的比例。在从前大学教育相对廉价的年代,虽然农村学校质量差,但仍有大量学子通过上“高四”“高五”“高六”的方式谋求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,但在现在的高学费下,农村家庭根本无力支付高额的学费,只能“理性”地放弃。要知道,现在不光大学收费逐年走高,高中的学费也在水涨船高,让一般家庭无力支撑。在这种背景下,农村孩子上高中的比率只好逐年走低。
至于城乡教育的差别对孩子们命运的影响就更明显了,城市学校的教师、教育设施都明显好于农村学校,这种差距从基础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都是如此。另外,城市学生还有良好的幼儿园教育机会,有各种艺术、体育教育,在艺术、体育等特长生上占巨大优势。其结果自然就是大量农村学生被挤出好大学,甚至挤出大学的校门。
其实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同样非常明显,无非是缩小城乡差距,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。这些都喊了多年,却不见改善迹象。如果说城乡收入差距更多是个经济问题,教育均衡则更多是一个政策选择和教育投入的问题。实现教育均衡,需要政府下决定拉齐城乡教育设施的差距和农村教师的差距,这些都依造财政投入的倾向性来决定。但我们所看到的是,国内各地政府还在加剧教育失衡,比如各级中小学还在大量举办实验学校、实验班,乡村义务学校连教师都配不齐,还要没有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代课教师来支撑。
另外,缩小城乡大学生比例失衡,还得有政策的倾向性纠偏才行。在国外重点大学,都规定富裕阶层和普通收入阶层的招收比例。国内既然城乡差距严重,就可以规定大学招收中农村学生的最低比例,这是实现当下城乡教育失衡最为直接的手段,也是实现教育公正进而促进社会公正的方式。
教育从来都是实现社会各阶层良性流动的最有效手段,如果连教育这条路径都越走越窄,这是非常值得警惕和关注的。